新華社南京10月11日電 題:第三批9名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上崗
新華社記者邱冰清、蔣芳
10月11日,第三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頒證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9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后代成為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他們將接過傳承歷史記憶、傳播歷史真相的接力棒。
第三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與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艾義英、劉民生合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
96歲高齡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艾義英來到頒證儀式現場。“1937年,來了一批日本兵,要帶走我爸爸。我還記得當時我拉著他問什么時候回來,爸爸說不久就回來。結果這一去,他再也沒能回來。”這位在浩劫中失去了6位親人的老人,提及往事難掩傷痛。
對高齡幸存者群體來說,不敢忘、不能忘,期盼天理昭然,仍是他們最深的執(zhí)念。“歷史不能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讓更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艾義英說。
學生代表向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艾義英、劉民生獻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
時間的證人正在凋零。據統(tǒng)計,2024年已有6位幸存者離世,他們是:程福保、陳桂香、劉素珍、高如琴、石秀英、周智林。截至目前,由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登記在冊的在世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32位,平均年齡超過94歲。
搶救證言、傳承歷史記憶的工作愈發(fā)迫切,依靠家族記憶的傳承正被視作一條重要途徑。自2022年8月首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上崗以來,截至目前共有32名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他們多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家庭的二代、三代,也有部分第四代加入,既有父子、母子搭檔,也有夫妻、兄弟搭檔,年齡最小者9歲,履職方式各有不同。
幸存者薛玉娟的外孫女任穎是南京市雨花臺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教研員。2014年,她參與編寫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小學版《血火記憶》。她說:“通過參與編寫公祭讀本引導小學生了解南京大屠殺基本史實,來踐行傳承歷史記憶的這份使命擔當。”
常小梅則選擇將父親常志強的一生記錄下來,陸續(xù)出版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的生活史》中、日、英文版,以細膩的筆觸還原了一個九歲戰(zhàn)爭孤兒的真實人生,揭示戰(zhàn)爭給普通人帶來的深遠影響。
夏媛和兒子李玉瀚來自幸存者夏淑琴家庭,兩個人都是紀念館的志愿講解員。夏媛說:“我從小聽著外婆講的故事長大,她一直在等待日本政府承認南京大屠殺。現在外婆年紀越來越大,她說希望我可以代替她去作證,讓更多人知道當年侵華日軍犯下的罪行。”
已故幸存者王素明的女兒徐宏和女婿夏天行是一對夫妻傳承人。夏天行說:“女兒在國外生活,我希望去探親時,自己能用英語向外國友人把這段歷史真相說清楚、講明白。”
2024年9月3日,人們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新華社發(fā)(方東旭攝)
“這些傳承人懷揣對歷史的敬畏之心,通過多種形式和多樣角度,不遺余力揭露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讓這段歷史記憶走出紀念館,走進課堂、社區(qū),乃至走向世界。”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周峰說,未來這支傳承人隊伍還將進一步擴容,歷史的見證者終將離開,但正義與和平不會凋謝。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福建永安:長者食堂里的幸福“食”光
下一篇:最后一頁